<
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府城元宵烟火里的人文密码

作者:林大岳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3年02月03日

  又是一年元夜时,“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璀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的狂欢,都会继续在最近火爆的台州府城精彩上演。

  而且台州府城的元宵节俗还有皇冠体育在线_澳门皇冠体育【官方直营】与众不同、别有风味之处。她自有一套古朴淳和的传统,充满特别的烟火气和人情味,时间是在正月十四而不是十五,食俗是糟羹而不是汤圆,聚餐方式更注重邻里分享而不仅仅是一小家的团圆,并且这些烟火气背后还有美丽故事加持,被人们津津乐道。

  因此,烟火气背后蕴含的人文密码更富府城气质、气度和气韵。让我们一起好好回望一下传统,重温先辈们“玩转”元宵的初心,感受其中厚植千年的人文精神。

  一、浓浓的古早味

  府城的元宵节俗有着浓浓的古韵,保留了悠远的历史印记,用流行的说法,是有浓厚的“古早味”,有种值得人们怀念的味道。

  从府城元宵在正月十四过的特殊节俗源起上看,虽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下定论。但民间流行的传说概括起来无非三大类:

  一是抗倭说。这是最流行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台州取得的丰功伟绩。但故事情节稍有不同,有的说是为了正月十五突袭倭寇而将元宵节提前一天过了,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在正月十四取得抗倭大捷,还有的说是戚家军正月十四进驻台州后见遭受倭患的百姓穷苦饥饿,于是以军粮和羹慰问百姓,元宵节的时间和风俗遂因此而改。而且还留下了正月十四“间间亮”的节俗,保存了军民共同御倭的历史记忆。

  二是筑城说。这是史志里记载较多的,也符合中国元宵节在唐代开始由正月十五一日拓展到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三日的历史背景,似乎更为可靠。相传唐初名将尉迟恭(一说为刺史尉迟缭)奉命修筑台州府城,正月十四开工时(一说是庆祝竣工时)天寒地冻,百姓为犒劳参与修城的军民,各家拿出自有的蔬菜,混合了筑城用的米粉,杂烩而成热羹给军民吃,从而大大加快了筑城进度。百姓为纪念此事,将元宵的时间和食俗都照此而改。

  三是孝母说。这类传说有多个版本,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元末台州人方国珍起义,割据台州、温州、庆元(今宁波)三路,因其母信佛,初一、十五戒荤,孝顺的他便将元宵提前了一天,还把中秋节推迟了一天(台州的中秋节在八月十六)。还有一说是明代临海人秦鸣雷夺得状元后,也因母亲信佛而将节日时间改了。

  这三大类故事,事关府城历史上几大重要的战争时期,表达了古代府城人民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景;故事主角是府城历史上的著名英雄和突出代表,体现了人们崇敬英雄的感恩之心;故事中还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教色彩,有道教门神尉迟恭和神鹿,有孝母敬佛,有儒学状元、英雄儒将,保留了不同历史时期“三教”兴起的文化发展印迹。

  在食俗上,最富特色的是正月十四夜必吃的“羹”。本土居民对此都已习以为常,而在外人看来,它既是笔画繁复的汉字,也是多在古籍上才能看到的古老食品,充满了悠远的古韵。府城的“羹”有着悠久的历史,南朝《荆楚岁时记》曾记载,当时人们正月初七以七菜羹为食,这是羹的古老源头,据考证,比宋以后才有的汤圆历史要久远得多。

  虽然现在的羹并不强调七种食材之数,但却留下了一个依然怀旧的习俗,就是小孩子们要在正月十四晚上到七户人家吃羹,寓意来年眼会越亮,人会越聪明。“七户”与“七菜”之数,延续着历史的勾连。

  当别的地方对羹已弃之如敝屣时,府城却长盛不衰;即使其他还保留元宵食羹习俗的地方,名称和形态上都有所改变,如天台称“糊辣沸”,椒黄路一带称“山粉糊”,旧属台州府的宁海称“馏”,象山称“糊粒”,唯有府城的“羹”成了中国悠久饮食文明的孑遗。

  二、暖暖的人情味

  为什么全国都是正月十五过元宵,唯有台州府城“一意孤行”、甘当“另类”,坚守正月十四过元宵的传统呢?

  要是向历史和文化的纵深探寻,我们会发现这是府城先民的智慧和情怀。这种智慧和情怀充满了温度,细心品味,就能理解其中令人难以割舍的情味。

  咀嚼正月十四的那些传说故事,我们会被深深打动,它们与中国的元宵节的三大源起(相传是汉文帝为纪念平息“诸吕之乱”而设、汉武帝为祭祀道教太一神而定、汉明帝为弘扬佛法“燃灯供佛”而定)相比,明显淡化了宗教色彩,而且更贴近府城百姓的文化和生活,从而显得意味深远又温暖人心。

  无论是尉迟恭筑城保民、方国珍割据安民,还是戚继光歼倭卫民,乃至高中状元而让台州扬眉吐气的秦鸣雷,都体现了淳朴府城人民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可贵的是,在府城人们心中,元宵不只是家庭、个人求福祈愿的美好佳节,更是怀念英雄、感恩先辈、胸怀家国、崇尚亲情的温暖时刻,充满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合理想与人文气息。

  深通和谐美好之道的府城人将羹中的美美与共精神发挥到了极致,甚至将此作为社交润滑剂,植入了增进邻里和睦、促进社会和谐的精妙环节。

  在节俗礼仪上,府城的元宵羹可不一般,他不仅是寓意和和美美的“和合羹”,而且是妥妥的“社牛羹”。元宵佳节,一家人围炉食羹,一番和乐,已经足够美妙。但这不是府城人民的终极理想,最美味的羹要以与左邻右舍分享为荣,欢迎邻里相互“蹭吃”,分享越多,彩头越足,以此实现睦邻友好的社会融合及和谐之效。可见,和合羹的魅力在于超越自我,兼济天下,其境界简单中见高妙,体现了府城在晋代衣冠南渡、唐代安史之乱、宋室南渡历史过程中,努力促进一个“移民城市”人口快速交融的文化自觉。

  羹实际上还体现了台州百姓的朴茂近古、禀赋淳和之气。因为在古代,汤圆其实是比较高贵的,羹就不同了,它是人人吃得起的平民美食,所以台州人的元宵食俗更体现了大众性、平民化,也消除了邻里之间节日里因贫富差距而产生的尴尬,是一种十分有情怀的美食,因此更加亲民可人,广受百姓欢迎。

  三、美美的百品味

  千年府城是人口的集聚区、多元文化的汇集地,其风俗自然而生宽容、大度之气,既寄寓了美好的生活理想,更充满了美美的百品味。

  细品“羹”的食俗,我们会有惊喜的发现。“羹”看似简陋,甚至名字都土得掉渣——“糟羹”。但至简中存大道,这是古人了然于心的,也是府城人民深信的辩证哲学。羹所用食材无定品、不定数,时令蔬菜、山珍海味皆可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山区多用山珍,而海边则加入了蛤蜊等海味,看似简单随意,去取由心,却做到了诸物和融、诸味协美、美美与共,是最能体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食,参透了中国文化“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精髓。从审美的意境上看,比吃汤圆的寓意更为大气,更有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国美食地标之都”的魅力。

  羹还更适合历史上府城所处的自然环境。台州城的地貌特征是地少人多,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物产因而呈现量少类多的特征。顺应四时充美的自然之赐,府城最流行的美食多以“大杂烩”为主流,如食饼筒、羹、扁食等。因此,元宵节吃以蔬菜为主的羹更契合府城的生活习惯。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古代生产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羹的食材不易受年馑影响,保证了食俗的普及和持续,使历史上的普罗大众都能长保元宵的食俗之乐。

  在节俗的寄托上,元宵还被赋予了更加美好的理想生活状态。府城人是崇和向善的,所以当地风俗约定,十四夜要是遇到上门乞讨者,必须热情地送上一碗羹。借此培养人们好善乐施的兼济之心,为社会营造一种浓厚的和谐之气。

  府城元宵羹的传统吃法也很讲究,正月十四夜吃咸羹,十五夜再吃甜羹,传说寓意先苦后甜、苦尽甘来,在开年砥砺人们“面前再多艰险不退却”,用心之良苦,令人折服。

  府城元宵节还有很多有趣的民间习俗和丰富的文化活动,既有猜灯谜、看灯会的共性项目,还有细吹亭、锣鼓亭、舞板龙、舞黄沙狮子、妇女走百病、儿童拉毛兔灯等特色项目,融汇成十光五色、千姿百态,百卉千葩、百工竞巧的元宵审美情境。先辈们还设计了涵盖脑力、体力、技艺等领域的项目,旨在调动士农工商、老幼妇孺全员参与,让元宵闹热起来,让生活红火起来。

  士人在妙想佳构的灯谜上展露敏捷才思,农人在金龙狂舞的龙狮中展示强健的身体,艺人在精巧雅致的锣鼓中传达清雅的古韵,妇人在告别深居简出的活动中祈求全新的美满,小人(府城方言,小孩之意)在喧闹追逐的快乐中珍藏美好的回忆,府城的元宵活动具有盛大的情境感和浓厚的参与感,人人沉醉,种种欢好,寄托了“动起来,就拥有精彩未来”的生活期待。

  英国人扶霞·邓洛普在其美食游记《鱼翅与花椒》中说:“中国老百姓的传统饮食才能体现出中华美食的精髓,可以作为整个人类社会学习的范本,这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

  台州府城的元宵节,就是这样一种优美的生活方式,她有满满的烟火气、浓浓的古早味、暖暖的人情味、美美的百品味,是情义满满的教科书、温情脉脉的播种机,她的文化和精神滋养了人们千百年,也应该继续被弘扬千百年。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