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万年历 2024年1月9日 星期二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秉节持重的台学楷模徐庭筠

作者:林大岳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4年04月29日

  开栏的话

  千年台州府,你究竟对她了解多少?在台州文史学者、台州市全民阅读专家指导团成员林大岳笔下,我们一起打开历史书卷,触摸悠远文脉,身临“东南邹鲁”的胜境,品读“人物渊海”的风流,感受“浙中乐郊”的俊逸,赓续“文献之邦”的遗韵。在最宜居的府城,品最醇厚的国潮,请关注《海岳人文》专栏,让我们一起探索千年府城的历史之秘、精神之美、人文之魅。

  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四君子”之一,中国人爱竹,是因为竹子被赋予了高雅、谦虚、刚直、有节的人文特征。

  在众多咏竹诗中,我们知道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句,如苏轼的“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於潜僧绿筠轩》),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墨竹图题诗》)等等。

  然而有一句非常出名的诗,也是被人们引用极为频繁的咏竹名句,那就是:“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作者,甚至还将此误认作唐代诗人李师真,或宋人李师道,抑或当代著名国画家李苦禅所作,其后半句更是不断被改编演绎为“到凌云处更虚心”“待到凌云仍虚心”“及凌云处尚虚心”“至凌云处总虚心”……

  实际上,这首诗的作者是临海的徐庭筠,诗名为《咏竹》。全诗是这样的:

  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荫。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

  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

  这首诗首联写出了竹子随遇而安、随性自适的纯真品质,颔联写竹子刚直劲节、虚怀豁达的品德,颈联以费长房骑青龙所化的竹杖回家和黄帝命伶伦取嶰谷之竹制作乐器的典故写竹子秉性高洁、淡泊名利的品格,尾联用曹植《洛神赋》的典故表达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懑,同时以竹子不同凡俗、秉节不移的品性托物言志,是古代咏竹诗的典范,被评为古代十大咏竹诗之一,而且也成为后世书画名家如郑板桥、蒲华等人最喜欢用绘画、书法乃至瓷器等艺术形式来表达的题材,被作文引用更是屡见不鲜。

  那徐庭筠是谁?他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诗句?

  徐庭筠(1095-1179),一作廷筠,字季节,徐中行的第三子。他爱竹咏竹,首先与他的名字相关,他名中的“筠”就是竹子的别称,字中的“节”就是竹子的品格(季,是指排行第三)。因此,他对竹子情有独钟,便情有可原,而且他的父为他取名时本身就带有明显的寓意。

  诗中所咏赞的虚心劲节的竹子品格,其实也是徐庭筠自身品格的写照。

  徐庭筠为人“刚正质实”,在父亲的教育引导下,14岁就进入府学,很早立下为学志向,但在参加绍兴二十四年(1154)的科举考试时,正是权相秦桧当国,在此13年前即绍兴十一年(1141)宋军在反击金军取得一定胜利的情况下,解除了岳飞、张俊等名将的兵权,与金达成妥协和约,向金称臣纳贡。自此南宋稍稍安定,社会经济得以复苏。在此情况下,宋高宗和秦桧等都以此为荣,自诩为“中兴”“盛世”,导致科场阿谀谄媚之风盛行,考场命题时整出了个粉饰太平的题目——“中兴”。徐庭筠当即慨叹道:“当前岂是歌功颂德的时候?”于是,愤而上疏提出五点不足以为中兴的理由。

  读到他疏奏的人责备他不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样既会伤了朝廷和当朝者的脸面,也会遭受不必要的人生损失。但徐庭筠却坚定地说:“我也不想说些狂妄的话,但是,我怎么能颠倒是非而欺骗君主呢?”

  这种“不合时宜”的言论,自然与当时举国上下“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自我陶醉相龃龉,考场失利也是理所当然的,从此也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但他却始终不改变坚守的理想以迎合科举需要。古人皓首穷经为功名,与他同场的文人如著名词人张孝祥(该年状元)、陆游等都知趣地讴歌赞美,而徐庭筠却为了士的志节而自绝于功名,体现了他刚直劲节的品格,正如他写的《咏竹》一样秉性高节、持守不移。

  考场失意,甩袖归里。回到黄岩隐居后,他虽身隐山林,但名在界外,是当地名人争相结交的文士,也是从政者经常询政问策的对象。黄岩知县王然、陈橐都十分器重他,许多难以处置的政事都要咨询他。“南宋四大诗人”之一尤袤任台州知州时,也有意跟他结交,非常谦逊地致信表达尊敬之意。

  与他交流最多的是黄岩县尉郑伯熊。郑伯熊(1124-1181),字景望,永嘉事功学派学者,人称“敷文先生”。他在黄岩知县任上非常有作为,《黄岩县志》称他是“文行为学者师”式的人物,离任时还有人想建房挽留他一起研究学问。

  有一次,郑伯熊生日,拍他马屁的人纷纷献诗相赠。徐庭筠看不下去了,直接写了篇《上寿论》,讽刺郑伯熊热于受人追捧的心理。郑伯熊读后,深感愧疚,也非常开心有这样一位及时讽喻以提升其修为、保全其名誉的师友,于是,将贺寿的人全都劝走了。

  郑伯熊在离任时,徐庭筠说了句对他一生的学问和仕途都影响深远的话:“富贵易得,名节难守。愿安时处顺,主张世道。”郑伯熊铭记他的临别赠言,最终成为当时名臣。后来,他在温州等地继承和发扬了洛学与关学,推进了洛学在绍兴淳熙年间的复兴,使永嘉学术得以重光,叶适、陈亮等知名学者都纷纷向他问学。因此,徐庭筠对郑伯熊的影响之大,学者认为堪称“永嘉学派的渊薮”。

  另一黄岩知县周蒙(字明发,吴兴人,乾道二年任)有一次也遇到了非常棘手的问题。他在任上时,州衙催缴税赋的任务既紧急又繁重,一边是严厉的上级,一边是贫困的子民,他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只好跟徐庭筠商量,徐庭筠说:“与其得罪百姓,还不如得罪于上级官员!”周蒙恍然大悟,于是在公牒上留下一首绝句,愤然弃官而去。

  作为理学学者,徐庭筠追求成圣成贤,立志做道义和智慧的担当者。他举止修整,行为高洁,胸怀澹荡,是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竹之君子。

  “眼底不知人富贵,腹中惟有古诗书。”徐庭筠家学渊源深厚,对学问的热爱简直就像追星一样狂热。他的同年好友、理学家石(上敦下山),曾这样形容他:“事儿无论大小,他都全力以赴,自任天真又彬彬有礼。”他可是个标准的儒家礼仪模范生,一举一动都严格遵循礼仪规范。他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成熟,总是那么沉稳、自律,让同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喜欢把圣贤们的名言警句写在窗户上或墙上,每天都要读几遍,以此来提醒自己。晚上睡觉前,他一定会摘下头巾,早上起床后,又总是端正地戴回头巾,开始新的一天。他的日常生活,充满了活力,从不放纵自己,不开无聊的玩笑,既不做作,也不随意评价他人。

  徐庭筠更不是那种刻板的古老学究形象,尽管他平时看起来规规矩矩,但在石(上敦下山)看来,他却是那种外表严肃、让人不敢靠近,一旦接触却发现温暖如春、让人舍不得离开的人。他的气质温柔又敦厚,就像是春天里最和煦的那缕阳光。他的一生,胸怀壮志,义气冲天,但到了日暮时分,家中却连一担粮食都拿不出。尽管如此,他待人接物总是平和有礼,不分贫富贵贱,对待每个人都一样和善。他为人慷慨大方,尽管自己家并不富裕,仅靠教书维持生计,但遇到那些饥饿和受冻的人,他总是毫不吝啬地伸出援手,对于亲朋好友更是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尽力帮助。

  南宋大臣、文学家楼钥称徐庭筠“盛时遗此老,没世竟穷庐”,写透了徐庭筠“忧道不忧贫”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徐庭筠生活简朴,对物质要求不高,租房住了16年也毫无怨言。地方官员想帮他买农舍,甚至送他好田好房,他都拒绝了。晚年,儿子们在桐屿为他建了小屋,虽然简陋,他却觉得足够,给小屋起名“佚我”,提醒自己不可沉溺于享乐。

  他崇拜宋代的儒学大师程颢和程颐,追求“纯粹的学问”,读书不是为了华丽的词句,而是为了实际应用。他不搞烧纸占卜那一套,反对佛教的虚无缥缈,但对于祭祀等传统礼仪却非常认真。他的这些观点和做法与胡瑗的学说非常吻合,胡瑗强调内外兼修,学习和行为要一致,主张“宣扬正道,以身作则”。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坚持穿着正式的服装,坐在讲堂上,严格师生礼仪。徐庭筠因为学问渊博,被州学聘为学正,一直坚持“以礼法教育学生”,认为学习应该从遵守礼仪法度开始,培养自我约束和内心反省的理学精神。

  徐庭筠85岁去世,南宋大臣、文学家楼钥和南宋中期诗人、理学家孙应时都作诗纪念,朝廷谥号“温节”。徐庭筠与父亲徐中行合称“二徐先生”,被尊为“台学之首”。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